一片红配资 为什么你越上班越穷?答案就在通勤时间上

为了上班一片红配资,一个人能有多拼?
前段时间,一位河北张家口男子,每天坐高铁去北京上班的视频刷爆全网。
视频里,他展示着自己每天的行程:
清晨五点半,天还没亮就起床,6点前必须开车赶到张家口站;
必须赶上6点53分的高铁,8点17分抵达北京北站,再步行15分钟到公司;
晚上6点下班,马不停蹄赶去北京北站,搭乘7点03分的高铁返回,8点05分到张家口,到家已是晚上8点40分。
每天往返400多公里,耗时6个多小时。
这样的日子,他一坚持就是两年多。

李某坦言:“累是真的累”。
可背后的无奈,戳中了无数打工人的心。
他从事互联网行业,在张家口找不到合适的岗位,所以只能来北京。
也曾想过在公司附近租房,可北京的房租高得吓人,他又不愿合租。
更重要的是,家里有妻子和孩子,他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,想每天回家多陪家人一会儿。
众多因素拧成一股绳,推着他走上了极端跨城通勤的路。
视频底下,有网友留言:
“他的通勤时间,比我一天上班时间还长”
“看着都累,要是我肯定会疯”
其实他的经历,从来不是个例。
在每个城市的清晨与深夜,都有无数人像他一样。
为了上班,在漫长的通勤路上奔波。
还没上班,就已经快被通勤耗光了心力。
01
早上七八点,永远是地铁最拥挤的时刻。
小张就是这拥挤人潮里的一员。
手里攥着咬了两口的肉包,眼神疲惫地盯着地铁进站提示屏。
从郊区的出租屋到市中心的公司,他每天单程要花1小时50分钟通勤。
早上6点出门,挤完地铁挤公交,到公司时早已满头大汗;
晚上6点下班,再沿着原路返回,到家往往已经9点。
做饭、洗漱完,时针指向11点,连刷会儿剧都觉得没力气,倒头就想睡。
这样的日子,小张过了3年。刚入职时月薪5000,现在涨到了6500,可他手里的存款,却比刚上班时还少。
他总安慰自己:“再熬熬,等存够钱就换个近点的房子”。
可三年过去,存款没见多,身体却越来越差一片红配资,整个人也越来越“丧”了。
还有比小张更拼的人。
上海一女子因为公司搬家,原本每天来回通勤2小时,现在变成了4小时。
她每天要倒10趟地铁,下班回到家就9点多了。
她坦言:“非常非常累,感觉醒了就在工作,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,都快不想活了。”
在城市里,像他们这样的人,一抓一大把。
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:
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中,有超过1000万打工人,单程通勤超过1小时。
有人夜里10点才到家,晚饭直接变夜宵。
有人清晨五点已上路,只为赶上最早一班公交。
有人跨市通勤,每天在两个城市之间奔波。
他们匆匆忙忙赶路,挤在拥挤的车厢里,忍受着一路的疲惫与孤独。
不过是为了那几两碎银,为了能多省一点钱补贴家用,为了能在大城市里多站稳脚跟。
成年人的选择,充满着无奈。
不是他们不想住近点,而是这是大家在利弊权衡后找到的最优解。
02
可前几天,我看到国外一位专家的研究,颠覆了认知。
我们太多人,是为了省钱,忍受长通勤。
可是专家研究显示:
一个地区的平均通勤时间越长,当地穷人翻身的概率越低。
那些每天通勤超过1.5小时的人,收入增长速度比短通勤者慢30%;
未来5年里,他们跳槽到高薪岗位的概率,也比短通勤者低了近50%。
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的打工人,基本很难实现阶级跃升。
这个结论看似意外,实则藏着最真实的生活逻辑。
很多人觉得,通勤只是花点时间赶路,无非是多坐几站地铁、多等几班公交。
可实际上,极端通勤早已悄悄织成一张网,让你陷入一种新型“贫穷陷阱”。
为什么长时间的极端通勤,反而可能让你越上班越穷?
首先,它会消耗你的心力,让你没力气奋斗。
我之前在某互联网大厂工作时,也曾有过一段“地狱通勤”的经历。
为了拿到那份薪资不错的offer,我接受了每天来回3小时的通勤。
经常晚上加班到9点多后,到家收拾完已经12点。
刚入职时,我还充满干劲一片红配资,可没过多久,通勤带来的疲惫就压得我喘不过气。
早上挤地铁时,被人推来搡去,好心情瞬间消失,还没开始上班,我就开始讨厌这份工作。
晚上下班,看着地铁里满是疲惫的人,靠在扶手上就能睡着,到家后连脱衣服的力气都没有,更别说花时间提升自己。
那段时间,我变得越来越焦虑、烦躁。
工作时容易走神,遇到一点小事就想发脾气,甚至开始抵触上班。
最后,这份我当初拼尽全力拿到的工作,只做了半年就主动辞职了。
后来才知道,这种状态不是个例。
心理学研究发现,每天通勤超过1小时的人,出现焦虑、烦躁等负面情绪的概率,比短通勤者高65%;
长期处于疲惫状态下,人会变得“被动”。
不愿意主动尝试新事物,不愿意花精力思考未来的方向,更不愿意为了目标去奋斗。
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:它不是让你一下子变穷,而是慢慢磨掉你的斗志。
久而久之,你会习惯将就,觉得“就这样吧”。
不愿再去学新的东西,没有斗志去奋斗努力。
最后只能陷入“上班赚钱、下班睡觉,工资够花、存不下钱”的死循环,越上班越穷。
其次,它会让你讨厌工作,只想混日子。
朋友小周,之前在一家国企上班,薪资稳定、福利不错,可他每天要通勤2.5小时。
他说:“每天早上醒来,一想到要花两个多小时去上班,就觉得特别绝望。有时候起晚了,没赶上那趟地铁,都能烦躁得想直接辞职不干了。”
因为通勤太累,小周上班时总是没精神。
领导安排的任务,能应付就应付,从来不会主动多做一点;
同事们一起讨论新项目,他也懒得参与,觉得“反正做完也不会多拿钱,还不如省点力气”。
就这样,他在公司混了两年,同期入职的同事要么升职,要么跳槽去了高薪岗位。
只有他,薪资没涨多少,能力也没提升,最后还因为工作态度消极,被领导约谈。
其实,很多人对工作的厌恶,不是因为工作本身有多难,而是早在通勤那一环,就耗光了热情。
每天花大量时间在路上,忍受着拥挤、嘈杂和不确定性,到了公司早已身心俱疲,自然没心思投入工作。
而长期敷衍工作,又会导致能力停滞不前,薪资无法上涨。
最后只能在“厌恶工作—敷衍工作—薪资不涨—更厌恶工作”的循环里打转,越来越穷。
03
有人说,极端通勤是成年人的无奈选择。
不是不想住得近,是房租太贵;不是不想换工作,是好工作太少。
可很多人没意识到,人生从不是一场拼速度的百米短跑,而是需要稳扎稳打的马拉松,拼的是长期耐力。
而极端通勤最可怕的地方,恰恰是一点点消耗掉你仅有的耐力。
一年两年,你或许能靠“坚持”扛过去。
可十年八年,长期的疲惫和消耗,只会让你越来越累。
让你越来越麻木,最后彻底失去跳出困境的动力。
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长远地看待问题:
1. 算综合成本,懂得投资自己。
很多人选择长通勤,都是因为想省房租。
可他们却忘了,除了房租,时间成本、机会成本,才是更贵的隐形开支。
企业家凌军讲过关于他两个员工的故事。
这两位员工都是校招进来,能力不分上下。
俩人最初都租住在北京五环外,每天上下班需要4个小时。
后来他就劝他们,搬到离公司近一点的房子。
其中一个人照做了,但另一个人还是选择省钱继续忍受长通勤。
可最后结果是:
那个住得近的同学,把通勤省下来的时间,都花在了提升技能上,很快拿到了专业证书,三年工资就翻了两倍。
而那个住得远的,继续挣扎在长时间的通勤中,三年工资只涨了一点,没有明显的能力提升。
其实这就是“穷人思维”与“富人思维”的差距:前者只盯着眼前能省多少,却忽略了能力才是最大的财富。
他们舍不得花钱投资自己,就会因为没有成长错失了更多赚钱的机会。
而后者懂得,有时候多花一点钱,是为了换更多能创造价值的时间。
这些时间用来提升技能、拓展认知、积累人脉,最后带来的回报,远比省下来的那点房租,值钱得多。
2. 若暂时无法改变通勤时长,就把通勤变成成长时间。
我有个同事小陈,之前每天通勤1.5小时,他就利用这段时间学英语。
每天早上听30分钟英语听力,晚上看30分钟英语文章,坚持了好几年。
后来他已能做到无障碍沟通,恰好公司开拓了外贸业务,于是他顺理成章抓住了这个机会,现在已经做到了主管的位置。
如果通勤时间无法避免,但我们能决定的就是如何去利用它。
哪怕每天只利用30分钟,一年下来也有182.5小时,足够你学一门新技能、读几本书,慢慢积累成长的力量。
04
有人说:“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,他的未来就会在哪里。”
其实,真正能让你脱贫的,从来不是省下来的那点房租。
而是你愿意为自己投资的时间和精力,是你在疲惫的生活里,依然愿意坚持成长的勇气。
别让拥挤的地铁挤走你的斗志,别让漫长的通勤偷走你的未来。
点个赞吧,我们奔波在路上,从来不是为了“活着上班”,而是为了“上班能更好地活着”。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


